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重庆日报、第一眼、华龙网、重庆晨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我校师生赴合川烈士陵园缅怀校史英烈周极明烈士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千里步行赴延安,英雄捐躯太行山。天地正气昭日月,三江并流在合川”。9月27日上午,秋阳高照。宁静肃穆的合川革命烈士陵园里响起一阵慷概激昂的朗诵声。诗里赞颂的就是合川籍抗日英烈、西南大学前身渊源川东师范学校走出的八路军音乐家周极明。
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来临前夕,西南大学档案馆与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银翔中学的师生代表们来到陵园,与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太和镇党委政府一起举行题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缅怀校史英烈·培育红色基因”特别主题活动。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东,副局长李兵,合川区太和镇党委书记文闵,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银翔实验中学纪委书记李松,著名红色寻访写生画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刘征献出席,西南大学附中及银翔中学的师生代表、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太和镇政府部分机关党员干部50余人参加这场烈士陵园举行的情景思政大课。活动由西大附属中学团委副书记杜瑞玥主持。
活动伊始,4名来自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的同学擎着两只大花篮,迈着正步,将花篮敬献在烈士墓前,全体人员面向烈士墓默哀致敬。
心向光明,一介书生千里步行到延安
为掩护群众,八路军音乐家血洒太行山
“87年前,一位合川青年怀揣着救国理想,从重庆步行两个月奔赴延安;83年前,他为掩护群众与日寇拼刺刀,壮烈牺牲,年仅24岁;70年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的遗骸得以魂归故土。”活动中,郑劲松副馆长深情讲述了周极明烈士的革命事迹。
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现场首次公开了珍藏于重庆市档案馆的周极明学籍档案,详细讲述了这位校史英烈的革命历程。档案显示,1934年,16岁的周极明考入西南大学前身川东师范学校博物组,与李成之、李忠慎等进步同学结为挚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与6名同学历时两月从重庆步行至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创作《我们要武装》《新妇女》等抗日歌曲,成为八路军文艺战线骨干。1942年2月,日军“大扫荡”中,24岁的周极明在山西麻田镇率游击小组掩护群众转移,子弹打光后与20余名日寇拼刺刀,壮烈牺牲,用生命换来了400多百姓的安全。朱德总司令曾亲题挽联“从军杀敌以笔当枪,为国牺牲血花齐洒”,《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均报道其事迹,周恩来总理亦亲笔致函烈士父亲慰问。
“此刻,秋色烂漫,河山静默∕周极明先烈,我们在您的家乡∕站在养育过您的土地∕把一首诗,献给您∕硝烟早已散去,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要告诉您——这盛世,如您所愿:国泰民安……”听完郑劲松老师讲述的周极明故事,西南大学附中学生高2028届17班宋卓蔚、高2027届7班卞俊皓、高2027届18班胡子清,向英雄献上了一首题为《山河作证,英魂长存》的朗诵诗。
“周极明烈士牺牲时才24岁,和我们年龄相仿,他用青春热血书写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今后,我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高2028届8班学生吴亦桓在发言中说。
“今天我们在烈士长眠之地,聆听了这段不该被遗忘的英雄故事,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银翔中学纪委书记李松表示,此次活动为大家搭建了缅怀英烈、传承精神的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将革命先烈士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中增长本领,在奋斗中成就未来。
合川区退伍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东在现场表示,今后要和西南大学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深入挖掘合川红色资源,进一步完善好烈士陵园,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仰教育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
活动尾声,参与者列队向烈士墓敬献鲜花。学校以“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这场跨越八十载的纪念,既是深切的缅怀,亦是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