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立人·新民”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现代国家公民,锻铸未来社会精英,培养健康、快乐、独立、仁爱之人。以“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学风,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追求办“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的教育理想。
我校实施的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是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学旅行、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融入学科课程和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形成生涯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大关键能力的创新教育形式。
我校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理念确立为“让学生在最适当的时候遇见最美的自己”,我们相信,孩子们犹如海底的美丽贝壳,每一枚都正孕育着珍珠,如果我们以合适、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打开自己,他们便能看到自己心底的那颗美丽珍珠,珍珠的光也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学校教育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以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作为落实的抓手。
二、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一)实施原则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在“让学生在最适当的时候遇见最美的自己”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互动实践、自主发展、多元包容的具体实施原则。“互动实践”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生生持续互动。“自主发展”即课程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持。“多元包容”,指鼓励多元尝试、多元评价,包容差异、包容“试错”。
(二)课程目标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旨在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设定生涯目标,实践生涯选择,参与生涯职业体验,增强学生的生涯认知能力、职业探索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为此,学校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了适切的生涯教育课程目标。我们相信,“如果某个个体不觉得是在靠自己来驱使行为,那就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淡漠感”。由此,我们为不同学段的课程设定了不同的目标。
初一年级:帮助学生完成初步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性格、特长等有更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中学生活,顺利进入中学学习状态。
初二年级: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完善他们最初的“自画像”;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外界,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差距,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该阶段的人际关系,完善生活安排,学会学业管理。
初三年级: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学业实力,设定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目标;帮助学生在该阶段获得时间管理、学业管理上的具体方法。
高一年级:帮助学生完成高中阶段的自我认识,使学生对现阶段相对稳定的自身的兴趣、性格、特长等有更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外界,厘清自己的未来选择,确认自己的选科倾向;帮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生活,顺利掌握高中各学科学习的方法。
高二年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外界(职业、大学、专业),获得更准确的外界信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二阶段的学习,为高三的冲刺打下基础。
高三年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职业、专业、大学,获得更准确的外界信息,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以目标激励自己学习;帮助学生平和有序地度过高三一年,获取更好的学业成就;帮助学生了解志愿填报的相关知识,提供足够参考,助力其填好志愿。
(三)课程内容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促进课程和主干课程三大部分。三者各自指向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基础课程指向“生涯认识”,分为认识自我与认识外界两部分,包括课堂学习与课外综合实践两种形式。主要开设学段为初一、高一。
促进课程指向“生涯认识”基础上的“生涯管理”,即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生涯目标,在生涯目标激励下进行自我管理、决策管理。同样以课堂学习、课外综合实践两种形式开展。主要开设学段为初二、初三、高二、高三。
主干课程指向生涯教育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整合,让学生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生涯成长与生涯发展,逐步引导学生将兴趣发展为志趣,将技巧发展为优势,将意愿发展为意志,最终形成专业、职业倾向。开设学段为初一至高三。
|
具体而言,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基础课程包括认识自我与外界两部分。认识自我主要包括:了解生涯相关概念;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优势、价值等。认识外界主要包括认识外界环境的复杂与不确定、认识专业职业、认识国际形势与社会局势等内容。
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以《遇见最美的自己: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初中版)》及《遇见最美的自己: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高中版)》课程读本及系列生涯理论课来承载。以《国粹武术》《乡土地理·九门实践》《财商基础》《疯狂物理》《数学视角看生活经济》等系列特色选修课及课程读本加深学生对自我和学科的认识。
以“入格教育”、缤纷社团活动、“彩虹生涯月”( “彩虹生涯影院”“专业巡礼”)、“大小先生”讲座、专业研学与大学研学、见习实习职业体验等实践形式,与理论课程相互配合、相互印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认识外界。
其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促进课程包括自我管理(学业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管理等)、决策管理(学会选择、选科走班、应对“积极不确定”)两部分内容。除各类生涯管理主题班会之外,学校还提供了多种实践形式:艺术体育类(缤纷艺术节、缤纷体育节、缤纷美育节等)、研究性学习类、创意创新类(“创客”马拉松)、言语智能类(“思辨青春”辩论赛、模拟联合国、朗诵演讲比赛等)、学科竞赛类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将生涯管理的各项理论投入实操,反馈修正,提升生涯管理素养。
最后,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教育主干课程包括了与生涯教育深度整合的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强基课程”(人文、科学),为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与生涯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深度整合,助力学生将兴趣发展为志趣,将技巧发展为能力优势,将意愿发展为意志,最终形成明确的专业、职业倾向。
(四)实施保障
1. 师资保障
课程的落实,教师是关键。学校通过打造生涯教育名师团队、构建生涯教育教研制度来保障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涯课程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建立了以专职生涯规划教师为骨干、班主任队伍为核心、学科教师全员辐射的“三位一体”型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通过系统专业学习,我校现已有数十位国家级生涯规划咨询师。学校从三个方面构建生涯教育教研制度,一是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科教师也成为生涯导师,让学校教师都有助力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二是转变学科定位,由各专一项、单一学科转变为跨学科融合;三是保障生涯教育教研活动,由鼓励提倡转变为制度护航。
2. 机制保障
协同运作学校资源、高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探索“家校社企”共育的生涯课程实践机制,借助大学力量、家长力量及社会资源,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寻找自己未来生涯方向提供支持与帮助。开展了“彩虹生涯月”活动,其中的“专业巡礼”请到高校各专业专家教授为学生详尽介绍相关专业的课程、研究或就业方向等。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高校教师指导下开展小项目研究,积极推动家校社共育,邀请家长到校分享其职业生活、职业特点。学校还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社区课堂,结合研学旅行、英才计划、雏鹰计划、科创环教、选修课程等,让学生体验成长,激发内生动力,帮助提高个人选择、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评价机制
1.学生自我评价
在征得起始年级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专业测评系统对其兴趣、爱好、性格进行测评,结合学生自主表达,得出其可能的职业倾向,建立起初始信息档案。利用大数据平台,根据学生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可参与的活动,可选择的专业、职业介绍等,为其参加或组建社团、参与选修课提供参考。后期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更新“生涯信息记录”,发现并通过个案分析解决学生生涯课程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2.学生能力评价
我校建立了家校社企联动评价机制,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让各主体参与评价,保障评价科学、全面。同时设立多角度科学评价指标,将学生职业体验投入程度、活动参与态度及参与情况、小组合作程度等纳入评价项目中,更加清晰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涯教育中获得的能力。
3.课程效果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自身的访谈等,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否引导得当,是否使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生涯觉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能否促进学生的职业认识等。并整理相关问题,及时给出反馈意见,请教师及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