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览
党建工作
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
教学研究
开放办学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教研动态
课程创新
STEAM与综合教育
学科竞赛
明志 校史课程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8日 17:3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西南大学附中的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同频、与时代共振的青春史诗。

10月14日与17日,西南大学附中“明志”校史课程在初一、高一年级正式启幕。课程顾问——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老师以《从“红豆树”到“杜家街”——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百年风云谱》为题,带领同学们穿越百余年时光,走进附中波澜壮阔的精神谱系。

   

从红豆树下的琅琅书声,到杜家街上的科学星火;从抗战岁月中的万人合唱,到新时代的八字箴言……郑劲松老师以生动的讲述、珍贵的影像与深情的朗诵,为同学们铺开一幅附中与家国同频共振的百年画卷。

    

一段段往事,一个个名字,此刻已汇聚成精神的火炬,郑重地传递到每位同学手中。这份震撼与思考,必将内化为成长的精神底色,激励他们将个人志向,融入家国天下的壮阔前程。 

         


西南大学附中“明志”校史课程,是学校“三群一线”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立人·新民”办学理念与“行己有耻,君子不器”校训精神,在校史传承中的生动实践。

课程以学校办学历史为脉络,深度融合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等多学科视角,并充分依托校史馆、院士林、校园建筑等实体载体,构建起一门集历史传承、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于一体的特色课程。

本课程通过系统梳理学校百十年发展进程中的动人故事、重大事件与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深刻体悟个人志向、学校精神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从而筑牢文化自信,激发使命担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根基,培养既怀家国情怀、又具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

以历史为经,以学科为纬,西南大学附中“明志”校史课程精心编织出一幅立体而恢弘的育人画卷。引领学生与校史深度对话:

                

《从“红豆树”到“杜家街”——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百年风云谱》通过珍贵校史档案追溯学校从抗战时期江津白沙的“红豆树”发端,到嘉陵江畔“杜家街”上大师云集的办学历程,深入解读附中百余年来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精神脉络与文化根基。

《赓续校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西南大学附中校史中的精神传承与家国担当》挖掘校史中的人物与故事,引导学生在传承校史精神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烽火记忆——抗战中的校史》重回抗战岁月,感受附中师生在民族危难中弦歌不辍、共赴国难的坚守与风骨。

《“以人为镜”——新科创时代,我们如何为终身发展奠基?》以袁隆平院士的成长经历为镜,启迪学生在新科创时代校准人生坐标,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科学史话,山水人生》跟随袁道先院士的科研足迹,体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山河大地。

《家国天下——附中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剖析学校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吴宓的廿八载坚守:从清华导师到西南师院的职业选择与文化担当》探寻一代国学大师放弃清华盛名而坚守西南二十八载的志业选择,引发对“职业”与“志业”的深层思考。

《在校友精神坐标中锚定未来》通过解构校友的成长轨迹,绘制精神图谱,帮助学生定位自我,规划未来。

《校史课程物化成果系列》通过制作校史地图、校史故事明信片、短视频等实物成果,让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为可触摸的校史教材。

从精神传承到生涯规划,从文化担当到科学报国——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都是一次对未来的智慧启迪。同学们将在后续课程中继续深入探索校史的深度与广度,感受学校百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汲取先辈们的精神力量,最终将这些滋养内化为成长的基石,外化为前行的担当,成为一个于家国、于时代有益的,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