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览
党建工作
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
教学研究
开放办学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教研动态
课程创新
STEAM与综合教育
学科竞赛
教师发展 | “青苗”工坊:怕做不好教育科研?看这场讲座的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9日 16:5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金秋十月,学意正浓。10月31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青苗”科研工坊研修讲座在积健楼101会议室圆满举行。本次研修讲座特邀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市教科院科研处处长沈军博士担任主讲,为我校“青苗”学员带来题为“如何做好教育科研”的专题分享。

   



                                                                                   

讲座伊始,课程创新中心谭鹃主任对“青苗”科研工坊的研修计划作了简要介绍。该计划通过系列讲座、经验交流、课题指导与成果培育等多个环节,系统构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持续支持与平台保障。

在研修讲座中,沈军处长从政策维度、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体三个角度,深入阐述了教育科研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为在场教师带来深刻启发。

    

沈处长指出,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教育科研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位与使命:它既要响应“构建高质量体系、推动教育改革、落实评价改革、完成立德树人”的“四个新”时代要求,也应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成长、学校内涵建设与教育政策优化”这四大核心领域

他强调,教育科研不仅是驱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力量,更是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深刻转型的关键路径。为此,科研工作必须兼具理论性的学理深度、系统性的整体思维与实践性的实效导向,从而真正赋能教学、服务决策、引领发展。

                                                                                     

沈处长系统阐述了提升区域科研质量的总体思路与实施路径。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科研质量不高、实效不强”及教师“问题意识、理论素养、研究方法不足”等突出问题,他提出必须构建包含组织、制度、标准、培训、监测、评价在内的“六大”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五个强化”实现全程精细化管理:从强化选题设计(依托专家团队,实现分类、分层与系统设计)、强化申报评审(优化指标分配,实行分类申报与三级评审)、到强化过程管理(规范立项、开题、中期与结题)、再到强化结题鉴定(完善标准、严把四关、建立抽检)以及强化成果转化(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培育成果)。

在这一系统框架下,他为教师个人规划了清晰的科研进阶路径——从立足教学实际的校级课题起步,逐步走向区级、市级乃至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这一“体系保障+分层进阶”的设计,既为区域科研管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也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科研成长指明了有章可循的实践道路。

沈处长从“学校顶层设计”与“教师实操路径”双维度,系统勾勒出支撑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完整体系。在学校层面,他提出构建三条主线:以“校级—区级—市级—国家级”课题为载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分层线,融合成果推广与深化研究的教育成果培育线,以及涵盖组织、制度与标准的科研质量保障线,为教师科研提供坚实的体系支撑。

落实到教师个人实践,沈处长指出应把握四个关键环节,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引:选题应兼具时代性、问题性与创新性,通过“政策研判—文献研究—现状调查”三步法,从真实教学场景中提炼出既立足校本又具普遍意义的真问题;设计须注重目标、内容、方法与成果的逻辑一致性,明确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统筹问题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构建“研究报告+理论、实践、咨政成果”的“1+3”成果体系;实施应遵循规范流程,从校级小微课题起步,逐步向上进阶,并在结题阶段积极借助“五说”模式(自述、学生说、同事说、领导说、专家说)全面验证研究实效;转化要推动成果服务于教学改进、决策咨询、跨域推广与后续项目培育,实现从研究到实践的价值闭环。

该体系既强调科研管理的系统性,也聚焦教师操作的实用性,为我校“青苗”教师提供了从问题发现到成果转化的清晰路线图与坚实方法论。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案例生动,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沈处长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讲解,为“青苗”学员指明了科研与专业成长深度融合的方向。

“青苗”滋长,静待花开。本次讲座是“青苗”科研工坊系列研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校青年教师科研培养计划正在扎实推进。期待全体学员以此为契机,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以思考深化教学,以研究赋能成长,共同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