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览
党建工作
教师发展
学生成长
教学研究
开放办学
开放办学
国际视野
智慧云校
托管帮扶
拓展办学
对外培训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高级讲师Elizabeth Ashford到校讲座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15:5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面对全球贫困、移民与气候危机,我们如何在动荡中重新思考正义,探寻现实改变的可能?

   


5月29日,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高级讲师Elizabeth Ashford受邀到访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在积健楼306报告厅带来题为“全球正义”(Global Justice)的专题讲座。Ashford博士长期从事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本次讲座中,她以全球贫困、历史根源与气候危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正义的效用,既富理性洞察,又不失人文关怀,启发在座师生重新审视正义的内涵与实践,并深化对道德与责任的理解。

 


正义之核:助人的责任

讲座伊始,Ashford博士引用澳大利亚哲学家、现代功利主义代表人物Peter Singer关于道德义务的经典论述,通过“池塘救人情景”和“捐助50美元救助一名孩童”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一个简单的举动足以改善他人的处境,我们是否有必要这样做?Ashford博士进一步阐释道,在Singer看来,助人不仅关乎美德,更是一种责任。这种义务无关距离,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关切。谈及全球贫困问题时,Ashford博士指出,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正义实践,汇聚起来便能产生改变的力量。

  



历史之镜:系统性掠夺

Ashford博士不仅从个人选择的视角讨论正义,更具历史意识与全局观,揭开了殖民历史背后的掠夺性思维及当今全球不平等结构中暗藏的正义危机,从过去与现在的双重维度展现全球正义这一议题的复杂性。在Ashford博士看来,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和欧洲殖民主义在规模、持续时间和全球影响方面具有特殊性。她分析道,资本主义以强制手段对非洲进行资源攫取和系统性掠夺,以服务于外国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即便殖民地解体,结构性不平等并未缓解,反而通过债务紧缩加剧南北差异。Ashford博士援引了联合国报告来揭露发达国家在援非行动中的内在矛盾——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偿还的债务总额远超其提供的援助资金,使全球财富分化更加明显,“当前国际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历史掠夺财富的持续性挪用”。



自然之怒:气候危机

理所当然借助强权掠夺他国资源的观念,同样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此次讲座中,Ashford博士提到,发达工业国家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这一人为气候变化和环境毒化正在侵蚀清洁空气、纯净水源和富饶土地,这严重破坏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她强调,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默许甚至推动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索取,哪怕这以损害资源可持续为代价。潜藏于全球贫困与气候变化之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使全球正义愈发岌岌可危。因此,Ashford博士呼吁我们共同承担起改革现存不公正体系的责任。

  

在互动环节,附中师生踊跃发言,围绕全球差异、道德两难与难民问题展开讨论,展现出对全球议题的敏锐关注。当谈及“捐助50美元却可能使家庭陷入困境”的抉择时,Ashford博士承认善举背后的现实复杂性,并指出,应对难民危机需要重新思考边境政策,拒绝强权干预,坚守人权底线。 


 

   讲座尾声,Ashford博士还简要介绍了她所任教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她表示,作为苏格兰古老的高等学府,该校拥有活跃的学术共同体,弘扬人文主义传统,在英国本土享有崇高声誉。


  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附中师生的国际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正义与责任的深入思考。在这个充满变数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全球危机并非末世预言,而是推动改变的契机——它促使我们重新把握“正义”的本质,反思对资源的理所当然的索取心态,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重构正义的价值体系。

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当代青年需具备全球视野、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西南大学附中秉持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力邀中外学者走进校园,分享前沿话题,拓展国际视角,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引导与人文的浸润。它在学生心中播下正义、真理与美德的种子,培育他们胸怀天下的情怀,成长为勇担未来的有为之才。